澤瀉

《神農本草經》:甘()寒。主風寒濕痺,乳難,消水。養五藏,益氣力,肥健。

澤瀉生池澤,主產於福建、四川、江西等地。這個字是液體很快地流的意思,澤瀉顧名思義是澤水可以快速流瀉出,但是如何瀉出的呢?鄒澍在《本經疏證》力舉陳修園、張隱庵、李瀕湖之說(1),強調澤瀉是「腎之肺藥,能行在下之水,隨澤氣而上升,復使在上之水,隨氣通調而下瀉。」「故能行未輸脾歸肺的生水,引之使上而後下。」而這三位醫家是這麼說的,張隱庵曰凡水草石草皆屬腎,其性主升。陳修園曰澤瀉生於水而上升,能啟水陰之氣上滋中土。李瀕湖曰淡滲之物其能去水,必先上行而後下降。

   水惟化而後能潤。飲不解渴常是因水不能化;每日大量飲水以為能促進新陳代謝,但若在體內是生水的狀態,沒能被脾肺吸收運用(2),只是徒增水腫。這些都是臨床常見的症狀,五苓散可以處理得很好,方中茯苓、澤瀉同用,皆淡滲利水之品,茯苓效廣,許多方劑皆包含此藥,澤瀉的功用則較特殊,極上極下之水氣病非倚重它不可。

仲景在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中,以澤瀉為君藥且不與茯苓同用的方是牡蠣澤瀉散和澤瀉湯。「大病差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。」這是極下水底之病。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」這是心下的痰飲上逆,似一層雲霧矇蔽在頭頂,如戴帽般罩住的不適感,為水氣的極上之病。中醫稱平素患有頭目眩暈的人為冒家” (3), 冒,為帽的古字,如物矇蔽之意。頭暈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表現,頭眩是頭腦旋轉,目眩是視物昏花,眩冒則是頭腦旋轉嚴重,眼前發黑,甚至暈仆倒地之勢。《金匱要略》痰飲致病有許多類型(4),留飲、懸飲、溢飲、痰飲都不用澤瀉,到了冒眩、癲眩(影響到大腦神明運作)的症狀都出現了,是極上的表現,此時用澤瀉湯和五苓散,澤瀉不可缺席。

水氣氾濫,怯者依土作祟,豬苓茯苓得氣化於中土可以治之;猛者過顙赴壑,非得生於水中的澤瀉不可。(1) “過顙赴壑是上山下海水勢甚猛之象,例如土石流或海嘯之類,築堤防對這樣的水勢是無效的,非得用澤瀉生於水能治理水氣,或是其它更強悍的利水藥才行。《金匱要略》當歸芍藥散重用澤瀉,其劑量八兩是方中茯苓和白朮的兩倍,比身為君藥的澤瀉湯五兩更重,治療妊娠伴有浮腫之高血壓症有效,有孕在身水氣氾濫極可能傷胎,故重用澤瀉,西醫發展出使用利尿劑治療高血壓,其實同出一轍。

六味地黃丸,源自於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,今人應用甚多治療廣泛,能改善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(5),方中六味藥能上及頭目耳的,就是澤瀉的極上了,所以明․李士材:「惡澤瀉之瀉而減之,則使力薄。顧歸咎於藥之無功,毋乃愚乎。」然須注意的是六味地黃丸著重在養陰(物質)的部分,體陰其用要有陽,少了腎氣丸原方中桂枝和附子陽藥的運化,若病人的體機能不佳,很可能服藥之後,物質會堆積在不該堆積之處,例如膽固醇的增加、子宮肌瘤的變大,都是臨床有機會可以觀察到的表現。北宋․錢乙認為小兒是純陽之體,小朋友本身陽氣充裕,一直不斷生長運化,所以化裁金匱腎氣丸去掉桂、附,變成六味地黃丸,可現在多成人服用,所以臨床要診斷陰陽審慎使用。

澤瀉的消水療效較特殊,極上之水氣病,舉例中耳炎積水的醫案一則:小妹妹103年曾來院治療中耳炎,當時二歲多,發燒到39度,西藥服用一周已用到第三線抗生素,胸中痰多呼吸有異音四肢冰冷,體溫有降但病情膠著,使用大青龍湯加減,將症狀穩定下來。10610月又同樣因為中耳炎積水而再度來就診,現在五歲多,常感冒容易併發鼻竇炎,這次已服用抗生素一周,仍積水不退。第一診開方是時方常用的清鼻湯合荊芥連翹湯,吃了四天療效不顯,第二次回診開方大青龍湯2.4克加澤瀉2克,服用後回診西醫檢查確認積水已消,但看起來仍局部發紅,故第三診用大青龍湯加芩連等單味藥退紅收功。小妹妹平素唇紅大便硬不暢,幾年的服用西藥症狀治療後,中耳炎和鼻竇炎常病循舊路,反覆發作,建議媽媽應在小孩未發病時,即服用中藥調理體質,才能陰陽平衡不易生病。

澤瀉雖列為《神農本草經》上品藥,然扁鵲云多服病人眼,‧繆希雍《本草經疏》:病人無濕無飲而陰虛,及腎氣乏絕,陽衰精自流出,腎氣不固精滑,目痛,虛寒作洩等候,忌之。」現代藥理認為澤瀉含有澤瀉醇類物質,可能引起食慾下降,腸鳴增強,其中的刺激性物質,內服後可引起胃腸炎。大劑量服用後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大便次數增多、肝功能異常、血尿,嚴重時引起呼吸麻痺。還可出現皮疹、瘙癢,外用可致發泡性皮炎。長期應用會導致水、電解質紊亂,對肝腎造成損害(6)。現代藥理著重單味藥分析,中藥的運用多採複方多味藥共煎,但仍須注意澤瀉的使用時機、劑量及服用時間才是。

後學不敏,僅就讀書心得及有限的臨床經驗,整理歸納,提供同道參考。醫學的傳承,是源自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本文引用:

1.清․鄒澍《本經疏證》澤瀉

2.《素問‧經脈別論》: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津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

3.《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》啟業書局1978

4.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

5.清․汪昂《醫方集解》:六味地黃丸

6.澤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http://www.jiankanghou.com/yinshi/33856.html

(原載於2018/01/09)

分類: 中藥心得,標籤: 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佈留言